时间:2025-03-07作者:admin浏览: 次
教材:《新闻摄影教程》(第五版),盛希贵主编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20年。
通过本章学习,了解新闻摄影的特性、新闻摄影的主题和新闻敏感的概念;领会新闻摄影的信息传播过程,新闻摄影的题材与主题、新闻价值、表现形式的关系,发现新闻线索的方式及新闻摄影选题的挖掘方式;掌握新闻摄影报道主题的深化方式和新闻线索调查研究的作用。
并非所有的选题都适合用摄影的形式来表现。新闻摄影的选题应该更具有形象性,或者在选题中发掘其中形象表述的可能。摄影记者要把新闻信息转译成摄影图像予以传播。
形象性和新闻性是报道摄影同时具备的两个特点。摄影记者应善于用视觉语言传达信息,但新闻摄影的视觉创造必须建立在新闻性的基础上。
谁(who)——说了什么(say what)——通过什么途径(by which channel)——对谁说(to whom)——产生什么效果(with what effects)。这个链条后来又被逐渐改进,增加了反馈的部分,它反映了最基本的传播过程。新闻摄影的信息传播也遵循这个规律,摄影记者对各个环节的认知和把握决定了传播效果的好坏。
虽然这看似是一件简单的事——这里的“谁”就是摄影记者,但假如不清楚摄影记者工作的内涵,就有可能过于“自我”,总是想要用摄影来“表达自己的感受”,导致偏离新闻报道的初衷。
今天,更多的新闻摄影作品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在网络空间中刊载的。这包括媒体的网站、移动端的App,甚至是社交媒体。这种变化让稿件的数量增加,摄影记者随时随地都能发稿,选题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,并且通常不是以一张照片为单位,而是以一组照片的形式出现。摄影报道还要实现和其他传播形式,如视频、动画、图表等元素的融合。
摄影记者还要注意,在对效果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中,图片编辑的作用十分重要,绝不可轻视之。尤其是在照片拍摄结束到以一定形式发表的过程中,图片编辑可能会在照片信息中加入自己的理解。
新闻摄影的主题是指画面形象所揭示的新闻事实的社会意义,以及作者对所拍新闻事实的认识与评价。新闻摄影的主题与题材之间有相互制约的关系。
新闻摄影的主题具有新闻性、真实性、直接性、及时性、倾向性等主要特点和要求。新闻摄影报道的主题思想应寓于新闻形象之中。
(1)采用特写性新闻照片的形式,揭示为什么(why)和怎么样(how)。
(2)采用专题新闻摄影报道的形式,从纵、横两方面拓展主题,力求全面、深刻。
(3)通过小题材展示大主题,以小见大。从微观入手,选择最优化、最典型的细节来以小见大地表现宏观主题。
(4)新闻摄影思维的整体性原则应当成为当代摄影记者的思维方式之一。具体而言,有两重含义:一是从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与社会环境、时代特色和文化背景等宏观上衡量把握事物的新闻价值;二是对事物的发生、发展、演化等整体过程应当有充分的了解和深刻的思考。这样才能充分体现记者的主观能动思维,使主题深化。
从大的方面,根据新闻事物发生、发展的性质,可将新闻分为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两大类;
题材对主题的制约是相对的,而不是绝对的。重大题材常常体现重大主题,小题材也可以展示大主题,关键在于记者认识的高度、挖掘的深度和报道的角度。
同一题材可以展示不同的主题。正像生活本身是一个多面体一样,新闻摄影的题材也是多面体,可以从不同侧面来揭示或展示不同的主题。
一般来讲,题材越是重大,其新闻价值就相对越高;题材若小则新闻价值也相对较低。但是,正所谓“一叶知秋”,只要仔细观察、善于思考、深入挖掘,也能通过细碎的新闻事实“以小见大”,小题材也可以体现宏大的报道主题。
一般而言,对于事件性新闻,特别是重大事件新闻,既要发布图片新闻,“短平快”地及时报道最新信息,又要跟踪报道或深入采访,采用系列照片或专题新闻摄影的方式全面、深入地进行深度报道。
对于非事件性新闻,例如日常生活新闻,采用“长期项目”的方式和“纪实摄影”的手法,能够做出故事情节更加完整的专题新闻摄影报道。
新闻敏感是摄影记者对新闻事实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,它使摄影记者能够及时获悉或敏锐地洞察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,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到亮点。
①新闻摄影的特性;②新闻摄影主题的概念、特点和要求;③新闻摄影题材的划分;④新闻摄影题材与主题、新闻价值、表现形式的关系。
深入采访。一般采访,是指摄影记者在接受一般性任务的时候所进行的一系列采访,这种采访强调信息的准确、清晰,并且要及时将信息传达给受众。
第一,对形象价值的综合判断。这个思考过程一般发生在拍摄之前。摄影记者拍摄的题材必须达到两个要求:一是内容上有意义,二是视觉上有意义或具有可视性。摄影记者要通过调查研究找到能够把这两个特点结合起来的形象,然后进行拍摄。
第二,对形象的全面摄取。摄影记者需要在现场一边拍摄一边采访,并且要尽可能多地拍摄。
2.采访之前的准备。摄影记者在采访之前的准备可以分为文字准备和形象准备。文字准备是指阅读与选题相关的文字资料,这些文字资料可能是相关的新闻报道,也可以是书籍、文章。通过阅读,记者可以对选题的背景资料有充分的了解,对拍摄时的切入点有准确的把握。形象准备,是指摄影记者要对所拍摄对象的形象特征有所了解。
(1)拍摄之前建立信任关系。在出发之前,摄影记者可以把自己以前发表过的一些作品放在摄影包里,因为在和被摄对象解释自己的工作的时候,语言描述可能会讲不清楚,这时如果把自己发表的东西给其他人看,就非常直观明了,可让对方产生信任。
(2)数码相机给摄影记者提供了一个更加简单的进入他人世界的途径,就是通过回放此前拍摄的照片来和被摄对象随时分享你的拍摄成果。
1.公开身份。如果事先已经联系好采访,摄影记者自然可以亮明身份进入,还有的时候可能对方希望媒体报道此事件,因此记者只要向对方说明来意,也可以进入现场。记者进入现场应随身携带能证明自己记者身份的证件,实习记者则可以向实习单位申请办理一张加盖单位公章的介绍信。
2.隐瞒身份。在难以进入的新闻现场,记者则有可能需要隐瞒身份进入现场拍照。但是在决定隐瞒身份进行采访之前,记者首先要确认事件的新闻价值,以及对方拒绝记者进行报道的理由是什么。隐性采访的目的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,行使舆论监督的功能,将公众理应获知的消息传递给他们。但是在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的同时,还要顾及被摄对象的隐私权,并遵守相关的政策和法规——摄影记者需在这两者之间权衡。
2.神秘。神秘是对读者视觉的一种挑战。摄影师应该懂得现代视觉构成,照片的构图也许会很复杂,但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。
3.用视觉语言讲故事。照片要用形象说话,摄影师不需要附加很多视觉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意义,要通过画面中人物的表情、人物之间表现出来的关系、画面中蕴含的情节来传递信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