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5-06-30作者:admin浏览: 次
《魏武王曹操》一书从曹操的家世写起,讲述了曹操举孝廉,酸枣起兵,反董卓,迎献帝,迁都许昌,讨袁绍,伐陶谦,罢黜杨彪,营建邺城,与吴蜀对抗,坚守臣节,直至突然病逝,以及曹因之谜、曹操墓的发现与挖掘、“曹操七十二疑冢”的来龙去脉等。
历史上的曹操到底是奸贼还是忠臣?他为什么到死都没有取代汉室?曹操墓第一次被盗发生在什么时候?是由谁主使的?当时盗出了哪些文物?作者作为主持曹操墓挖掘的考古队长,对上述问题进行剖析,力求厘清历史发展脉络,还原一个真实的、有血有肉的曹操。
我曾经用好几年的时间和精力推进发掘曹操墓(位于河南安阳)这项工作。2005年春节期间曹操墓被盗后不久,我立即赶往现场进行实地考察。为了解真实情况,我通过盗洞下到墓室内查看情况,根据墓室的结构和墓砖的有关情况,当场判断:该墓极有可能是传说中的魏武王曹操的陵墓。
曹操墓可谓千古难寻的墓葬,自从宋代之后,就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,由此衍生出诸多关于其具体方位的传说。千百年来,有多少人都想找到它的下落。它的发现不仅可以解决一个考古界的千古之谜,更重要的是可以解决关于三国时期考古的许多问题。因为直至曹操墓发现之前,考古界还不能确认具体哪一座墓葬是曹魏时期的,原因还是不了解曹魏时期的墓葬特征、文物特点。若能发现并确认曹操墓,将为研究曹魏时期丧葬制度及其特征提供关键实物依据,更能以标准器物为判定同期墓葬确立考古标尺,具有填补历史空白的重大学术价值。我最担心的是,如果我们不能尽快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,任其继续被盗下去,即使将来对其进行考古发掘,要想论证其为曹操墓,那也是难上加难。如果我们明明知道它就是曹操墓,但是到时候拿不出文物证据,无法证明它是曹操墓,那将是最大的痛苦。
然而,令人感到遗憾的是,没有人肯出面对这座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,这座墓始终暴露在野外,不断有盗墓分子对其进行盗掘。这让我的忧虑变得越来越重。因此,当固岸北朝墓地发掘告一段落后,我首先想到的是这座墓的安危,想争取河南省文物局和单位领导的支持,亲自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。我深知,发掘一座墓葬对于考古工作者并不是什么难事。然而,考古发掘的终极意义并非单纯的开掘行为,而是借此破解学术谜题。具体到这座墓葬,核心议题在于如何通过严谨论证与证据链构建,使学界与公众确信其为曹操墓的真实性。
这座墓的困难恰恰就在于证据的收集和论证问题。因为这座墓在田野中敞口了好几年,经过多次盗墓,绝大多数文物都已经流失在外,还有多少东西可供我们研究,它们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?
从蛛丝马迹里找证据,从繁如星海的文献中找依据。在墓葬本体发掘收官时,我也基本完成了各种证据的系统搜集,构建起完整的证据链条,为曹操墓的及时论证提供了关键支撑。更为难得的是,本次发掘与研究同步推进,而不是像其他考古项目那样,在发掘结束后留有一定时间的研究阶段,这一点对曹操墓的及时论证和确认极为重要。
通过这几年对曹操墓的发掘、考证和论证,我基本上掌握了曹魏时期的丧葬制度、丧葬礼仪、墓葬特征等学术知识。而在此时,我突然选择改变研究方向,转向对曹操的历史研究。我试图挖掘其生平背后的历史脉络,梳理史料中的矛盾记载,通过解构“忠臣”与“奸贼”的二元叙事,还原曹操作为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。
要想研究曹操这样一位经历丰富的人,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,需要有一定的研究思路。研究者更须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阅历,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,方能将零散的史料串联整合,完成深度的综合研究。否则,即便写出来,如果没有新观点,没有拿出新成果,那也仅仅是对资料的堆砌,没有任何意义。
经过数年的潜心钻研与不懈探索,我目前已基本完成这项研究工作,相关书稿也已编纂完成。其中首部聚焦曹操的著作,便是这部《魏武王曹操》。